投资要点:
事件:10月18日,
2024年
金融街论坛年会在
北京召开,
央行行长潘功胜、
证监会主席吴清、金融
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央行副行长兼外管局局长朱鹤新在开幕式上分别做了主题演讲。
我们就演讲核心内容做以下解读: 9月24日以来,一揽子
货币政策加速落实超
预期。展望未来,为推动
价格水平回升,完成全年
经济社会
发展目标,
政策或具备
持续性。潘行长提到了经济运行中三大动态平衡,我们认为,长期调结构、
短期逆
周期,
人民币国际化稳慎扎实推进,
支持投资与
消费、并更加重视消费,或成为今后
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1)增量货币政策加速落实。央行行长潘功胜介绍了一揽子增量货币政策的落实
情况,降准已落地,广谱
利率多数已完成
下调,
预计LPR也将与10月21日下调20-25bps;
房地产金融政策已全部发布;SFISF已开始接受
金融机构申请,
回购增持专项再
贷款规则已于金融街论坛年会召开当日发布。展望来看,降准
方面年内仍有25-50bps
空间;
降息方面结合潘行长提到的三点
考虑,为促进有效
需求的回升,降息或仍有
需要。 2)基于三大动态平衡下的货币政策思路。央行行长潘功胜介绍了要在经济运行中把握三个方面的动态平衡,分
别为经济
增速和经济
增长质量、经济增长中内部和外部、投资和消费。1.经济增速和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平衡。未来货币政策长周期上将支持经济结构的
转型,短周期将着力于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结合下半年以来重要
会议多次提及要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积极的货币政策或将延续,持续性的政策依然可期。2.经济增长中内部和外部的动态平衡。一方面需要
汇率的基本稳定,这也是央行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稳慎扎实”地推进。据央行
数据,2024年1-8月,货物贸易人民币
跨境收付
金额占
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
比例提升至26.5%,较2023年全年提高1.7个百分点。3.投资和消费的动态平衡。宏观政策的
作用方向,从过去的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进一步扩大投资对GDP的边际拉动效率已不如以往,投资会“有增有减”,方向上更注重
科技创新以及基本
民生。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已高于投资,提振
市场主体的信心,促进消费,更加有利于形成正反馈,带动内需的回升。 促进中长期
资金入市,提升
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国新办“924”发布会中提及的两项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陆续启动,监管也多管齐下、分类施策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痛点,致力于改善
投资者结构,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1)互换便利工具正式启动,提升市场
流动性与投资者信心。央行创设的
证券、
基金、
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近期正式启动,首批20家
公司已获
证监会
批准参与,据央行
披露首批已授信2000亿元,我们认为现阶段
券商自营投资在权益方面的敞口相对有限,既有资
本金的约束,也有出于
风险收益均衡的考虑,互换便利资金的逐步落地,
有望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困境,提振
交易活跃度和投资者信心,推动资本市场稳健运行。 2)推动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落地,助力推动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央行和证监会
今日也正式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专款专
账户封闭运行。结合我们此前对
美国回购经验的深度
分析(《
上市公司回购是美股最大“
买家”》)可知,美股回购
规模巨大且高于
分红、IPO和再
融资规模,其对
股价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是推动美股“长牛”、维护市场
健康、提高投资者回报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此创新工具的落地,既降低了
企业回购和增持资金
成本, 赋予了企业自有资金在
业务开展上的灵活性,也有利于为资本市场引入增量资金,提升内在稳定性。 3)一揽子
计划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长钱长投”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在上述两项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之外,监管也联合发布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一方面稳步实施权益类公募基金综合
费率改革,另一方面完善长周期考核。此外,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
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
保险机构新设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现阶段
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联合设立的500亿元私募基金已入市320亿元,政策支持下的险资设立进程有望提速。我们认为未来对于中长期资金权益投资的监管包容性有望持续提升,“长钱长投”制度
环境逐步完善,以进一步改善市场资金结构,提升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吸引力。 紧抓质量提升“牛鼻子”,支持新质
生产力发展壮大。长期资金入市需要匹配优质企业,监管明确了未来的投资方向,多措并举、紧抓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牛鼻子”,以支持新质
生产力发展壮大。 1)优化公司治理
机制,落实
市值管理责任。证监会前期已发布市值管理指引,要求长期破净公司制定并披露明确、具体、可
执行的
估值提升计划。
截至10月18日,全部A股破净企业数为503家,家数占比9.4%,市值占比18.3%,后续监管或将在提升
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大分红和回购力度等方面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落实市值管理责任。我们认为市值管理的过程既是对公司自身发展战略和执行力的考验,也是对公司形象的重塑和内在
价值的挖掘,或可一定程度上优化公司治理体系,推动业务运作的良性改善,进而
实现价值提升。 2)
深化“
并购六条”,聚焦新质生产力和“五篇大文章”。“并购六条”聚焦于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和传统
行业产业整合两条主线,对重点
领域的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显著提升,引导优质资源向新质生产力和“五篇大文章”聚集,加速推动产业整合和提质增效,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此外,监管表示还将综合用好股、债、期等各类工具,完善创业投资、私募
股权投资“募投管退”支持政策,引导更好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我们认为政策打开了企业转型升级的空间和机会,也为创新型和战略性
新兴产业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资本市场将持续助力优质创新企业发展壮大。 强 化对“关键少数”约束,严监严管和优良“软环境”两手抓。年初以来的从严监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概率,监管在会上也明确上市公司
没有出现“扎堆
减持”和大量违规减持现象,但同时也对个别违规行为亮明了态度。 1)对违规减持责令购回、上缴价差,加强“关键少数”行为约束。吴清主席在会上表示,对个别违规减持、绕道减持,必须坚决予以处理,责令购回、上缴价差,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此次强势表态体现了监管对资本市场规范运作的高度重视,通过强化对“关键少数”的从严监管,
确保资本市场的公正、透明,为所有市场参与者创造
一个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投资环境。 2)落实“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但也要创造优良“软环境”。监管明确一方面要严惩
财务造假、欺诈
发行、操纵市场、违规减持等行为,切实维护市场“三公”;另一方面也要为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优良“软环境”。我们认为强监管和高质量发展并不冲突,通过优化政策环境,为市场营造稳定的
经营环境,有利于提振投资信心,提升资本市场
服务实体经济的
能力,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信贷支持实体力度,支持房
地产行业止跌回稳。加强信贷支持实体力度是一揽子政策重要一环,后续监管将着重疏通信贷投放堵点,提升信贷投放内生
动力。近期金融支持房地产力度明显加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有利于房地产行业信贷需求与信用风险改善。 1)促进形成放贷内生动力,加强信贷支持实体力度。受需求放缓、
地方隐性
债务受限等
因素影响,信贷放缓较为明显,1-9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
累计较去年同期少增3.7
万亿元。 这一
趋势体现高质量发展阶段信贷形势新变化:信贷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引领。当前 一揽子宏观政策持续发力,信贷支持亦是重要一环。认为后续信贷对实体的支持力度会边际加大:一方面,“五篇大文章”市场空间较大,通过强化“善贷”“愿贷”“敢贷”等主动发力机制,能够产生较好增量效果;另一方面,“支持
开发商合理融资”、“实施老城改造”等措施规模较大,有望促进房地产领域信贷边际改善。 2)房地产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效果逐步释放。房地产政策预期目标明确为“助推
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在“四个取消”、“四个降低”基础上,近期住建部
推出“两个
增加”,一是通过货币化安置等
方式,
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二是年底前,将“白名单”
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近期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建
商品房销售等主要
指标降幅继续收窄,利于行业信贷需求与信用风险改善。 风险提示:资本市场改革不及预期,重点领域风险明显
上升,区域经济明显转弱,
美联储降息落地节奏不及预期,
银行业
资产负债期限匹配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
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
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